朱旭峰
随着综合国力的稳步增强,中国正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积极投身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我们应加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让世界见证中国智慧的力量,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注入新的活力,提供全新的思路与方法,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同时,我们应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持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话语体系,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迈向新高度,向世界全方位展现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形象。因此,提高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能力,在国际社会赢得广泛而深入的国际认同,已成为当务之急。
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精准定位中国学派。在当下的国际学术与舆论环境中,西方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全球视野的多元性。中国积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诸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等创新理论,以及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如“一带一路”倡议所蕴含的丰富叙事,正逐步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固有叙事框架,为世界提供了多元化的解释路径。通过精心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才能够更加精准、有效地向国际社会传递自身立场与价值观,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理解中国的理念。
从比较的视角出发,深入思考中国学派的准确定位。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激发学术创新、实现学术自主性的关键举措。立足中国实际,开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让学术研究真正扎根于中国大地。构建基于中国国情的自主知识体系,回应本土发展需求,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找到合适的立足点,将世界其他话语体系作为重要的参照系。掌握话语权并非意味着一家独大,而是要在充分尊重多元价值观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交流与对话。只有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深入理解其他话语体系的优点与局限,才能在话语体系的广阔“光谱”中,精准找到适合诠释中国发展轨迹和历程的独特空间,让中国学派在世界学术舞台上绽放独特光芒。
注重知识体系创新,加强学术思想凝练。通过系统挖掘与传承历史上治国理政的丰富理念和宝贵经验,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理论。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数字经济领域为例,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经济治理理论。这不仅为解决中国面临的复杂问题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全球学术发展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让中国学术研究在全球舞台上绽放光彩。
标识性概念界定和基础学术思想凝结相辅相成,是让受众准确理解和识别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关键元素。精准凝练标识性概念,并深度挖掘新现象新理念的深层学术思想,让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在全球学术交流中更加深入人心,提升中国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对标识性概念的重视程度,通过简约而精确的表达,让这些概念更加清晰、更具辨识度,对标识性概念背后承载的基础性理论思想和学术脉络具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对观察与提炼现象的独到眼光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中外语言的语义对照能力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挑战。
挖掘中国治理经验,贡献独特中国智慧。深入挖掘和分析丰富的历史资料,用坚实的历史证据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证明,从而增强学术研究的可信度和说服力。通过系统总结各个领域的治理经验,形成一套系统完备的治理理论,有效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加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提升中国学术研究的整体质量,在国际学术界树立权威、专业的形象。结合中国治理经验所获得的普遍规律,通过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和辩论,展示中国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独特观点,有效提升中国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参与国际辩论接触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激发学术创新的灵感。通过与国际同行的广泛交流与深度合作,不断拓展研究视野,提升研究水平,推动中国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发展,让中国学术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系统总结各个领域的治理经验,形成系统完备的治理理论,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贡献独特中国智慧。以“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为例,中国通过加强叙事能力建设,不仅促进了各国间政治互信、理论创新与实践经验分享,也为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动力。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中国构建的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全球治理规则的制定贡献中国智慧。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关键领域,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方案,让世界看到中国学术研究的实践价值。
理解中外文化差异,加强国际交流传播。在讲述中国故事时,必须充分理解中外文化差异,尊重不同制度环境中的认知异同。在跨文化交流中,求同存异是一种重要的智慧。一方面,努力寻找国际社会通行、普遍认可的底层价值观,以此为基础寻求共鸣,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尊重双方在价值观上的分歧,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赢得国际社会的好感。还要对中外文的语义对照有深刻而明确的了解,根据不同的语境对词义做出恰当、精准的解读,避免因语言差异导致的误解,确保中国故事能够准确、生动地传递给国际受众。
在交流过程中,不仅要积极与想法相近的人士交往,更要主动与想法相左的人士进行深入交流。通过机构平台和学术共同体作为媒介,可以更加便捷地关注对中国态度相对负面的学者的观点主张。深入了解对方思想的依据和局限,有助于开启影响对方态度和观点的大门,逐步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一些片面认知,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传播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在当今时代,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对国家政治生态和政策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去中心化”的特征,为摆脱西方主导的媒体渠道限制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积极适应时代潮流,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社会的公共讨论。在传播过程中,注重传播形式、呈现效果的适当创新,重视研究结果的可视化和简洁性,形成更适应网络推广的成果形式。通过巧妙利用社交媒体,能够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全球受众,提升中国话语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
(作者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福汇配资,51我要配资,股票杠杆平台排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