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创刊70年来,如同一把钥匙为青少年打开科学之门。
正值高考志愿填报季,那些曾经在少年心中萌芽的科学梦想,正成为极具吸引力的职业方向。
让我们通过《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少年科学家养成记”系列文章,探寻从兴趣萌芽到专业深耕的成长密码。
杂志中本系列文章集结了顶级专家阵容。他们既有来自国家级科研机构的资深研究员,也有顶尖高校的学科带头人;既有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科研骨干,也有扎根野外、守护祖国绿水青山的生态卫士。
他们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更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青少年描绘了最真实的科学家成长图景,为年轻一代搭建起通往科学殿堂的阶梯。
科学启蒙: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
北京交通大学张兴华在《少年物理学家养成记》中,回忆童年时对"为什么月亮上的天空是黑色"的追问,这个简单的问题最终引领他走向物理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冯利民在《少年动物学家养成记》中谈到,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就是通过童年对周围昆虫的仔细观察,写出了《昆虫记》。青少年从观察昆虫、观察鸟类入门,就可以获得了一张通往自然剧场的门票。
展开剩余80%科学启蒙往往始于最朴素的"为什么",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
学科选择:跨界融合的新赛道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尉佳在《少年海洋地球物理学家养成记》中,将物理学原理与海洋勘探相结合,用声波这把特殊的"刀"来"切开"地球内部结构;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王晓茹、徐童在《少年人工智能学家养成记》里,展示了如何让AI大模型成为科研助手,将编程效率大大提升;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王富在《少年气象科学家养成记》中提到,现代天气预报的核心技术——数值天气预报是一个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
这告诉我们,学科边界正在模糊,交叉融合催生无限可能,而打好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根基,才能在新的交叉领域游刃有余。
成长密码:坚持是科学家的必修课
中国航天员李庆龙在《少年航天员养成记》中详细记录了航天员需要经受的严酷训练;北京科技大学固体化学研究所曹宜力在《少年化学家养成记》文中讲述他围绕稀土设计并合成新型零热膨胀合金的过程中如何在失败中坚守初心;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孙丹辉的文章《少年古生物学家养成记》则记录了他克服西藏的高原反应、顶住了新疆的炎炎烈日、走过了甘肃的泥泞蜿蜒,在科研路上探寻生命演化的历史。
这些故事印证了一个真理:科学之路从无坦途。但正是这些挑战,淬炼出了科学家最可贵的品质。
使命担当: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少年水文地质学家养成记》提到,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王文中团队常年深入地下,评估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像守护"地球血液"般监测着地下水的变化;中国农业大学刘升学在《少年粮食育种学家养成记》中讲到,他们用牙咬、用眼瞪,凭借实践经验对成千上万的杂交组合进行筛选,培育出更优质的种子。
科学探索既要有仰望星空的胸怀,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坚持。正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海澄在《少年医学家养成记》中所感悟的,从医不仅是职业选择,更是一份守护生命的承诺。这些科学家用行动诠释着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从钱学森、华罗庚等科学巨匠,到今天这些“少年科学家养成记”系列的主人公,《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见证了一代代科学追梦人的成长。
当又一批青少年面临人生选择时,愿这些故事能带来启发:在"热门"与"热爱"之间,不妨听从内心的召唤;在"功利"与"理想"之间,不妨选择更远大的志向。因为科学的力量,终将引领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赵青云
运营编辑|赵青云
质量审核 | 王维嘉 何郑燕
发布于:北京市福汇配资,51我要配资,股票杠杆平台排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